沉浸式體驗共學群
近年來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4D動感劇院等由於電腦硬體技術迅速發展為使用者開拓了嶄新的視野。「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其設計用意在讓使用者透過逼真的情境能更專注其當下的活動,雖然目前較為大眾所知的應用仍侷限娛樂方面,但其實沉浸式體驗於醫學研發、高齡長照、劇場藝術、專業模擬訓練等用途將能發揮極其關鍵之輔助功能。
「沉浸式體驗」所需具備的技術層面涵蓋光學投影、色彩呈現、影像處理、機電控制與體感回饋,而在內容的呈現與應用場域上則涵蓋極廣,包含音樂、劇場、文化、教育、醫療等。本校於「沉浸式體驗」主題於106學年已開設相關三門課程: 「沉浸式體驗:光學、色彩、影像與體感」、「多維度媒體工程實務」、「跨領域音樂設計與實作」,開課系所與師資涵蓋電機系、機電系、資工系、光電系、音樂系與劇場藝術系,所引入的業界師資則來自高雄在地廠商智崴科技。唯目前此三門主題尚無法完整涵蓋沉浸式體驗的全貌,因此將就此三門原有課程重新設計課綱,並導入來自其他專業之新開設課程,以微學程及整合學程雙軌並行規劃共學群課程內容,以期融合各系所專業技術,整合成教學主體,透過專案式訓練,協助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將心中的奇想淬煉成妙想,實現成可展演、有技術內涵、有應用能力的實體作品,增加學生的跨界思考與合作/實作能力。
本共學群規劃由淺而深規劃基礎、初級、中級及實務專案課程。基礎課程為「沉浸式體驗概論」,本課程將介紹沉浸式體驗基本技術、現有之應用層面與未來發展趨勢做為初接觸此技術的學生的入門課程。初級課程包含「虛擬實境導論」、「成像技術導論」、「音場技術導論」、「情境感受導論」、「體感技術導論」、「姿態辨識導論」等六門課,分別就沉浸式體驗所涵蓋之虛擬實境(軟體技術)、成像(光學)、音場技術(聲學)、情境感受(心理學) 、體感(機械與電機)、姿態辨識(影像偵測與辨識)等關鍵技術開設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之專業知能。中級課程包含「虛擬實境程式導論」、「音樂與音效導論」、「體感機構導論」、「感測器與定位」、「故事編程」、「劇場藝術導論」等六門課,提供更為深入的學理以及應用技術。實務專案課程則為「多維度媒體實務」,以專案式實務訓練的方式結合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的專業知能與技術,引導學生養成實務研發能力,同時做為本共學群學習成果的驗收課程。
沉浸式體驗共學群共有一整合學程與4個微學程,各學程依性質規劃不同核心課程。透過整合學程的訓練可通盤了解沉浸式體驗學理技術與應用實務,各微學程則就以不同領域的技術為主,提供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多元的修課選擇。
1.沉浸式體驗技術與應用整合學程:
最低修習學分數:15學分。
核心課程: 『沉浸式體驗概論』『多維度媒體實務』
2.多維度成像微學程:
最低修習學分數:9學分。
核心課程: 『沉浸式體驗概論』『多維度媒體實務』『虛擬實境導論』『成像技術導論』
3.音場技術與情境感受微學程:
最低修習學分數:9學分。
核心課程:『沉浸式體驗概論』『多維度媒體實務』『 音場技術導論』『情境感受導論』
4.體感技術微學程:
最低修習學分數:9學分。
核心課程:『沉浸式體驗概論』『 多維度媒體實務』『體感技術導論』『體感運動機構導論』
5.沉浸式體驗內容應用微學程:
最低修習學分數:9學分。
核心課程:『 沉浸式體驗概論』『多維度媒體實務』『音樂與音效導論』『 劇場藝術導論』『故事編程』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系 陳俐吟
國立中山大學光電系 林宗賢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 余祥華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 邱日清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 葉家宏
國立中山大學機電系 潘正堂
國立中山大學劇藝系 李怡賡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 林鴻君